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武汉大学 顾海良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6月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调研,已形成一些初步成果,特别是在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研究体系问题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意义问题上,取得了多方面初步成果。在这里,我作为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想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支撑问题作一些阐释。
课题组在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建议中,对两个问题作了强调。一是关于“增强学科建设意识,夯实学科建设基础”问题。课题组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具有一般学科的普遍性质,又具有学科自身的特殊性质。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性和学术性。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共同理论基础和强大思想武器。在学科建设中,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进一步落实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指导地位的高度,着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是关于“明确学科建设重要任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问题。课题组认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到学科的高度加强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重要动因之一,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课题组强调这两个问题,既是为了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也是为了凸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的根本要求。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以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为特征的学科,它按学科研究领域与学科发展的主要方面,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五个分学科即二级学科。因此,在整体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研究,提升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及其现时代的理论创新的认识,而且还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和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认识的重要方面。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关系问题上,存在着多种看法,主要的大概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可以称作“重合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全等同于、或者完全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持一种轻视、冷淡的态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涉及的范围,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内涵。这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内在要求相悖的学科发展思路。确实,我们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高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高度;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就已经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全部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涵盖面更为广泛,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种观点可以称作“主从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五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局部任务。在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化建设的任务时,“主从论”轻视或者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这一根本任务,以一种“纯学术”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意义。“主从论”的片面性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分割开来,使其固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局部上。
第三种观点可以称作“渗透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建设及各二级学科的建设,应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应该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及各二级学科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我认为,“渗透论”较为正确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科支撑的基本内涵。
我们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为例,说明以上三种观点的差异。在“重合论”看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是完全重合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要把培养好胜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师作为学科建设的全部目标和任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更为广泛的学科背景和建设任务漠然视之。在“主从论”看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建设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只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游离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与其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在“渗透论”看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尽管具有显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背景,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只是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并不足以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同样能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及其与中国实际结合等基本理论的支撑。同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也不能脱离像“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样一些二级学科,因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和现实的结合的视角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的。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特殊过程和特殊例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探索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则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特殊规律。当然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一般的结论是从世界各国的具体中提炼出来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切实介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学科支撑就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这就是“渗透论”的理解。应该说,“渗透论”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内在联系和科学结合。
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上,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一方面,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贯穿和渗透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建设的全过程中。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研究领域及其内在联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二级学科,都要着力于从学科的合力上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学科基石。应该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思想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衡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方面之一。
另一方面,必须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服务的方式和渠道。要根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要求,注意从研究方向、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以及专业培训等多方面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包括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和理论素质)、培养新的师资以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特别是难点、热点问题,将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成教学参考资料,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考,或通过专题培训提高其理论素质,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强调“渗透”,并不简单地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具体课程的重点支撑。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要更多地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要侧重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建设列为各自的重要建设任务,认真研究相对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典型案例、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学形式,用新的结论、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新的材料、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提供直接的学科支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要则重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85方案”中,曾经开设过“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并列的课程,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教育和理论历史发展教育两者的统一。“98方案”中,社会历史发展教育的线索统一于理论历史发展线索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的课程逻辑。“05方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际上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相对应,再次把社会历史发展教育和理论历史发展教育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教育之间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正是专门研究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为背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及其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是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的。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武汉大学 梅荣政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它担负着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任,其理论内涵和承担的任务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和承担的任务要丰富得多、宽泛得多。但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服务,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到学科的高度来加强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重要动因之一,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之后学科建设重要任务之一。围绕这个问题,近两年来,国内学者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对于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建设起了很好的作用。本人也曾发表过《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一文,提出要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内在的统一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实学科基础,要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高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品味,同时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之中,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特殊要求,认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各种问题,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本文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就如何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个过程,谈些粗浅意见。
概括起来,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要做到“四个必须”:
1.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贯穿、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建设的全过程中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层面说,各二级学科都应有高度的自觉性,不能认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仅仅是别的学科的任务,于己无关,而应该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其他四个二级学科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轨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学科,其主要内容仍然是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人在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进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所有这些都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相关,因此,各二级学科都应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都要充分注意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含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把有关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规律的探索、教学中的难点、热点以及如何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等问题,纳入学科建设整体工作之中加以研究。用研究的成果武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丰富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如何将中央组织编写的高质量的教材内容和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2.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某种对应的关系上,明确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重要任务
这当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某个二级学科等同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某一门具体课程,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各二级学科建设任务提出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要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建设列为各自的重要建设任务,认真研究有某种对应关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典型案例、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学形式,用新的结论、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新的材料、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提供直接的学科支撑。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较明显对应的支撑学科是合适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在吸取“85方案”开设“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进行社会历史发展的教育,“98方案”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进行理论历史发展教育的基础上设置的新课程。它把历史发展教育和理论历史发展教育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统一,构成了较为全面的历史教育。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正是专门研究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为背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它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方向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3.必须解放思想,努力探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方式和渠道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设置以来,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现在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探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方式和渠道。如:
要根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要求,注意从研究方向、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以及专业培训等多方面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包括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理论素质)、培养新的师资以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特别是难点、热点问题,将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成教学参考资料,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考,或通过专题培训提高其理论素质,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我们党一贯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长期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积累了建设和改革的丰富经验。同时,其他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积累了值得重视的正反经验,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这些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认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以为当前和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更为具体的理论指导。
4.必须重视政策倾斜和政策研究
对符合条件、标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适时地遴选为硕士或博士生导师,使其研究方向能直接或间接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在科研项目上,要注意吸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研究;在硕士、博士招生录取工作中,注意优先录取符合条件和标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的确定亦要考虑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要求。
目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突出问题是经费困难。这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如科研经费不足,教师的岗位津贴没有制度保证以致年终难以落实,难于像其他专业的教师那样出席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国外访学等问题,此外,还有科研课题的申请难以获准,科研成果难以找到刊物发表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亦应重视从制度、政策的高度来加以研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相关的政策建议,供领导机构参考,以促进其问题的解决。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
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的几点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 张雷声
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12月23日颁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的落实,和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课程新方案在全国各高校的逐步推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了较快较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内涵、学科范围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明晰,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具体措施也开始逐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关系,由此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最为引人关注、也最为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这里,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1.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了整体性、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了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并以历史的研究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了整体性、综合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为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的和思想的材料,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知识性、学术性的统一提供了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打下了研究性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课程新方案的四门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其内在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五个二级学科紧密相连。在四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着重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着重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运用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特点就在于,既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又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又要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道德、法制的教育,等等。正是这些特点,一方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直接并主要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另一方面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其合理的课程设置、科学的教学体系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不是一一对应的
从以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的内涵和范围,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整体性、综合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重要特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12月23日下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64号文件)中附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明确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对这个问题作过论述。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整”。这种“完备而严整,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1](P309)把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世界观、方法论融汇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即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进行分门别类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以贯之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论;其次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为基础,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四个学科之间在研究内容上的整体性,以及这四个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间在研究去向上的整体性;最后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性,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以其内在结构构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门课程也以其严密的科学体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特点,各高校的该学科点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整体性建设,也要从宏观角度统盘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整体性研究和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中,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就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是相对应的,更不能由此认为每一门课程都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中找到自身的归属。
3.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不是等同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不是一种等同关系。我们既不能认为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就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的发展,也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对人才的培养,只是为了培养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组成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在使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的课程体系及建设,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探讨和教师培训等,也涉及到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改进等一系列问题。怎么去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怎么去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材体系,探讨教材所展现的理论内容,怎么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以及怎么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思想问题,怎么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高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并非就能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有着更为宽阔的视野和厚实的基础,它构成了学校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它不只是包括课程建设的内容,还包括学科本身的内在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的建设。其中,学科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学科内在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资源投入的优化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有世界的眼光、战略的眼光、创新的眼光,有整体发展的眼光,能够站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度,把握理论、思想、文化发展的前沿,结合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实际,不仅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研究,而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不仅注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而且注重面向社会不同群体的教育、宣传内容及方式研究。因此,学科建设考虑的并不只是课程开设问题、教材或专著的编写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教学或单纯的科研问题,而是在教学与科研集为一体的基础上,怎么把教学与科研制度化、规范化的问题,怎么把教学与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教学流程,转化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教育宣传过程,从而推动和保证教学与科研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学科建设既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学科建设不能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层面,反过来,可以进一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必须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也就是说,必须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以此展现这一学科知识和学术思想的系统性、科学性,从而体现出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稳定性;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握教学的特殊性,遵循教学的原则,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作为理论成果展现在教师面前,融入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过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必须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实践的变化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要求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知识、学术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和政治的引导,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
西南大学 黄蓉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是其鲜明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理支撑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动因之一就是为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将其提高到学科的高度来加以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有科学的教学体系,而科学的教学体系来源于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科学的理论研究。比如,对于落实“05方案”,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转化成科学的教学体系,编写高质量的教材,科学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就是一项带根本性的工作。“05方案”较之于“98方案”,尽管课程数量减少了,但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整体性、科学性特点,要求更高了。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求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要求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求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求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要求都集中地体现为要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要有效实施好“05方案”,必须要在把握各门课程的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教学体系等方面狠下功夫。而要做到这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党中央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目的之一就在于用研究的成果武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丰富教材和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
对于这一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布局上能得到进一步的印证。在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2005]64号文件的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对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科学体系作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以历史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揭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中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内在本质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相通性,都强调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基于这种相通性与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及其建设无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最坚实的学理支撑。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人才支持
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必备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广大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来源的主要渠道: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二是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中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点所培养的人才。从时间顺序看,后者先于前者,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而设立的,当时,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基本定位就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自此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培养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建立了若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有一定对应性的学科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等。与之同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中的相关学科点也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人才支持。在两个教师来源渠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与相关学科专业所设置的学科点既有共性,也有不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尽管公共课和专业课所办的学科点名称一致,但培养方案不一样,对人才的要求不一样,其结果,有关专业院系培养的学生在适应公共课教学要求上仍有一段距离,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使得用人单位比较普遍感到有对新进人员进行再培训的必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也由此提出建立为公共课服务的学科点,以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适用人才的需求。”[1]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培养的人才更有优势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
新世纪新阶段,落实“05方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乃当务之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历了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取代。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别归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同时增设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二级学科。即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取代,更是一种发展。无疑,较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视野更加开阔,学科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更有利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这些特点和优势更能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环境氛围支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仅仅依靠保证教学课时、教材使用、队伍建设是不够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实效上存在差异性,比如单科性院校有别于综合性院校,有学科支撑的综合性院校不同于没有学科支撑的综合性院校,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院校所积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氛围、环境是不同的。在具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氛围的院校,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不具备这种氛围的院校,这实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隐性教学。产生这种教育实效上的差异性,根源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别于一般的知识性教学,它融知识、立场、观点和方法,知识论与方法论于一体。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实现,需要营造一定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环境与氛围的途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首要的方面,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涉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研讨、课程建设、资源投入等,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无疑就能从多个方面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所以,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二级学科的院校,有条件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氛围和环境支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学科支撑作用,提出这种学科支撑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并不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只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其提供支撑,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唯一的支撑,也并不排斥其他相关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支撑,只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具有基础性与根本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两点思考
复旦大学 顾钰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全面实施“05方案”的两大任务。要实现这两大建设之间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必须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功能定位
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本身,而且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举措。这一点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中宣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三部委在有关的文件中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同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这说明,在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时候,就非常明确地把学科建设功能定位于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的建设;二是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好学科建设的功能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功能,不仅是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不断推进学科发展,同时,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也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具体说,这一功能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理论研究成果。首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支撑,需要有学科建设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需要有学科建设的支撑。“05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原有课程设置相比表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特征日益突出。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够高质量地开设这些课程,不仅要求编写出能够反映新课程特色的高水平的教材,更需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课程要求、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师资队伍。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发展,迫切需要得到学科建设的支持。再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要有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成果。因为从根本上说,说服力、感染力来自于理论的力量,而理论的力量在于它的科学性。要提高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基础在于加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更多的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师资队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学科基础比较薄弱,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相应的二级学科的设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建立了高度的联系,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建设,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培养基地的作用。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05方案”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就是把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与课程设置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使课程改革能够建立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之上。从这一意义上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师资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和主要任务之一。
三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学科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显示的一个清晰的趋势,就是课程内容更加注重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这一变化趋势,是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发展要求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整体性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也应该是整体性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综合性的,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分析当然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认识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多科性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应该是用多科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注重的整体性、综合性、多科性渗透的发展特征,正是满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规划学科建设的队伍组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在学科建设队伍上必须进行科学规划,使学科建设的队伍既能够适应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要求,又能够符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解决好学科队伍组合的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学科建设队伍必须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人员为主体,避免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中存在过多的与本学科没有直接关系的教师的现象。由于不同的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和发展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队伍必须是由从事本学科研究和教学的教师组成。如果让其他学科的人员来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负责人或主要成员,都难以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或者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的要求不相符合,或者是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方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既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也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要避免在申报学科点的时候整合了全校的力量,师资队伍的实力雄厚,但在建设学科点的时候队伍分散,不能集中全校的力量。这就形成了学科点建设名义队伍和实际队伍的巨大反差。这种情况既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自身的建设,也使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不能同步推进。这些情况虽然是表现为学科点建设中的问题,但实质是没有对学科建设队伍进行科学的规划,或者说,没有做到把学科建设队伍的主体真正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的教师。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学科队伍不整齐、不规范的情况下,学科建设本身是难以走上正轨的。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队伍进行梳理,使学科建设的队伍相对规范,以保证学科队伍能够真正地把主要精力投入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投入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
第二,学科建设队伍必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中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避免出现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相脱节的现象。就学科建设本身来说,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内涵和内容不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划等号,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学科研究,其教学内容也主要是围绕学科研究展开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的教学。这一区别是由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自的性质决定的,对此,应该有准确的把握。但是,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同性质并不意味着这两支队伍就是截然分开的,不能形成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关的格局。如果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不积极投入于学科建设,或者从事学科建设的教师不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建设,那么,这无论对于学科建设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都是非常不利的,也是背离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初衷。
强调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的结合,其实质是要使这两支队伍能够更好地融合和贯通,而并不是把两支队伍完全划等号。学科建设更多地是要依靠学科带头人,由学科带头人来规划和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要依靠广大教师,每一个教师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体。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中。但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不仅要在教学中起中坚力量,而且还要在学科建设中作为重要主体,才能真正体现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作用。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明确,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的融合和贯通,是实现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间良性循环的基础。只有在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队伍有机结合的条件下,学科建设的成果才能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和体现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也能够更及时、更直接地为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
西安交通大学 王宏波 苏玉波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提出,理由之一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质量和改善其效果。但是,如果要高质量地完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质量和改善效果的任务,就把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基本任务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上,需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高校的课程建设和学科的建设是否可以等量齐观?第二,如果把学科建设的力量集中在课程建设上,就课程建设来研究课程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所面临的当代境遇下是否就一定能够提高课程质量和改善课程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质量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笔者是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至今一直坚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阵地上,决不否认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是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辩证关系上谈点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支撑和学术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立和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从宏观的、总体的和一般的角度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加强和落实,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似乎是一个不值得讨论的问题。但是随着学科建设思路的展开,对于它的功能定位和意义的载体所在,事实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功能就是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的意义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我们以为,这种观点是狭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功能,局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义范围,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作用。如果从高校工作的角度出发,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覆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并且落实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提升上,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需要贯彻这一思想原则的。但是如果就此认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全部任务和根本任务,笔者以为是值得讨论的。因为在这种理解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转意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这样一来就会把学科建设转变为课程建设,照此思路发展下去,就会演变为就课程建设来研究和讨论课程建设。如果还认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就是教材建设,就会把学科建设演变为教材建设;如果再认为课程质量提高的重点是教学法的改进,也会把学科建设演变为教学法研究。如果按照这一理解框架以及这一理解框架中所暗含的操作思路,实际上也就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义,特别是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综合性研究的特点和任务,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任务不是任何一门课程所能够承担的。同时也否定了本学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学科的地位和功能。要说明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问题说起。
根据许多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的经验和体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出在理论与实践关系环节上,而且主要表现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和飞速发展的、蓬蓬勃勃的、生动的社会实践不相适应。前几年有人曾经描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状况,说讲坛哲学、论坛哲学和实践哲学相互隔膜。大学课堂上讲的哲学内容与哲学学术会议上讨论的问题不相联系,社会实践中的哲学理念和哲学学术讨论的问题不相联系。讲坛上讲的哲学内容成了干巴巴的、人人耳熟能详,中学、大学一再重复的教条。其实高校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用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问题。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就内容和方法而言,内容是第一位的,内容决定方法。只要内容是大学生应当听的、想了解的、和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对社会生活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的,它的效果应当是显著的。
就学生思想上发生的问题来说,一般来说有两类情况。一是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二是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在学生思想中的反映。并且这两类问题往往发生交叉性感应。例如助学贷款发放中的学生思想问题,既是大学生的生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在校园的反映。一般地说校园里发生的学习与生活问题都带有社会历史特点,与学校的管理制度变迁以及管理模式变迁相关,离开社会的变迁与学校的变化,单纯的看待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问题是不全面的。学生思想上的社会问题只是一般的社会问题的晴雨表,它是一般的社会问题在学生思想上的反映而已。就我们的体会来说,所谓教学中难点问题正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是改革开放实践中的前沿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通过家长、社会上的朋友、或者通过自己的社会观察得来的,只不过是带上了青年人的认知特点罢了。恰恰是这些问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解析,只不过是需要在解析的过程中照顾年轻人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罢了。因此基本的问题是应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种种发展问题进行理论的说明。
就大学生的社会思想问题的本质来看,它是社会发展进程和世界变化的进程所引起的问题在大学生思想上的反映。如果我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解释这些问题,就能够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我们认为这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环节。然而,这个关键环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必须坦诚地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发展、世界变化的关系上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情况。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发展,并且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迅速的社会变迁和世界格局的复杂变化面前遇到了新的时代挑战,需要马克思主义给以应对和回答。恰恰是这些挑战性问题,既是社会公众,也是青年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不是靠教材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能圆满解决的,它是需要通过学科整体的力量通过学术攻关和学术发展来解决的。另外,新的时代条件也提出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来说,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结论,哪些是借助于不全面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适当附加,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性理解,等等,都需要给予澄清和梳理。时代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与理论境况。在这种境况下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质量的前提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繁荣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命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学科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发展,学科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编写教材才会有充分的学术基础,也才能有效地提升课程质量。因此,只有通过学科发展去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把学科建设等同于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的框架下研究学科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
如果仅从高校教学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使命,显然是不够的,应从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角度,从应对国际国内的复杂问题的角度看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而高校的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两部分的关系,只有前一个部分做好了,后一个部分才有保证,才能真正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如果没有前一部分,就完不成后一个任务。
1.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要求
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体上暂时处于低潮,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例如西方一些学者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解为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事实使很多善意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迷惑,很多有敌意的人借此宣扬马克思主义已经失败;多种国际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分散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体系和基本内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时代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深刻根源。所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对时代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挑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的最根本的历史使命。只有较好地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才能做好这个领域内的其他工作。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科支撑,学科建设应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识形态的支撑学科,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重大问题,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指导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的具体工作,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最重要的基本功能。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个崭新的伟大事业,有许多新的问题超出了以往历史的框架。当前,改革开放的发展思维已经深入到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开放已经全方位深入,从宏观到微观,从边疆到内地,从经济到文化和政治,中国人真正成了“地球人”;改革已成全面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而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世界上没有先例,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还不熟悉,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面对这样一种形势,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国家,必须有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学科基地,组织一大批力量,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必须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服务于这个伟大实践,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依靠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指导实践沿着马克思主义指示的方向发展。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人才基地和学术支撑,学科建设应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服务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相当一部分青年都将进入大学或者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给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构了一个学科基础和学术领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人才基地和学术支撑。但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能归结为课程建设,在目前的形势下学科建设承担着双重任务,它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任务,也有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教学的任务。在目前,把教育内容的研究和教育方法的研究分开来是不合时宜的。当然这个双重任务的比重结构在不同特点的教师身上可以不同,但这只是教师个人特点问题,不是学科特点的问题。从学科建设的特点来说,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和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对不同的教师来说是各有侧重的。然而,不能以教师个人的特点来规定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
从学科支撑的任务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应当把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入学科基地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将教学中发现的理论问题进一步深入地坚持研究下去、取得成果,再运用到课堂上来。这可以看作是从教学第一线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从学科的学术发展上研究问题,再回到教学中去。这是一个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也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模式。我们应当倡导这种模式。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内容结构、逻辑推演和过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选择与现实针对性的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它的意识形态性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和时代性的关系,等等,都是需要从学科的意义上展开研究,才能充实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质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应提升学科建设意识
武汉大学 佘双好
在高等学校,任何理论形态的课程都是以一定学科为依托进行建设的,学科建设既为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目标方向和知识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支撑,学科建设对课程建设的指导意义重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指“05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既是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主要力量。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提供学科支撑;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建设意识,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经进入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齐头并进的发展阶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历史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如果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的工作任务来看,我们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教学为主体的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任务主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从事一定的研究活动,但研究活动也主要围绕教学需要而展开。单一的教学任务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根本,也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发展的障碍。第二个阶段是教学和科研并重的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研究的任务逐渐进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以外,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也增加了科研考核。科研任务的加入,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发展空间,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但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加了压力和任务。第三个阶段是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齐头并进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学科建设任务逐渐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承担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还要承担学科建设任务,特别是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更进一步强化了学科建设对课程建设的重要价值,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学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任务发展的历史考察来看,虽然各种类型、层次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并不太一样,存在着层次性差异。对于教学为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任务可以主要围绕教学来进行,但是对于大多数或者说重要的高校来说,必须从三个维度,也就是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三个方面来确定自己的工作任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三个层面来要求自己,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任务的变化,从客观上要求教师提高学科建设的意识,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的新要求增强了提升学科建设意识的紧迫性
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个基本特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当时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并把废除国民党党义课程,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体现与旧社会根本区别的标志,体现教育主权的回归。改革开放以后,中宣部、教育部相关的文件,也一直把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特点和优点,作为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标志,其中较全面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的是国家教委于1995年10月24日印发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对青年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高校‘两课’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两课’教学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但所有这些文件和规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的定位较局限于学校教育层面,存在着局限性。
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进行了新的定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个文件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的定位放在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思想基础的培养的高度进行定位。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其课程内容至关重要。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渠道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从上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的新定位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的实施,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思想基础的奠定的角度,从我国立党立国的思想基础的角度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的新定位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面系统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了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的新特点增强了提升学科建设意识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设立的情况来看,新方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把原方案中分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作了调整,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一门新的课程。把原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并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这样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体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发展和理论运用教育的统一。从“理论原理”到“理论发展”的课程设置,充分阐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理论,而且还是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理论运用”就是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把握和改造主客观世界。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之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在运用中发展,同时“理论运用”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有说服力的检验。新方案本科四门主干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既统筹兼顾,又各有侧重。“原理”课是基础,“概论”课是核心,“纲要”课是主线,而“基础”课是落脚点,形成了有机的课程体系整体,体现了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的整体性的特点,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管其承担任何一门课程,都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高度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关系,把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升到整体的高度,需要有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也需要学科建设作为教师授课的知识支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提升了课程教师从学科层面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必要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提升学科建设意识
学科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思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学科建设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接受和理解阶段,因此往往容易就事论事地谈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者照本宣科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因为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一种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思考课程建设的问题,很容易使教学问题放在一个大的背景和平台下,通过学科知识内在的联系,解决课程教学的问题。这样,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解决问题提供开阔的视角,提升了教师思维和认识水平,从而提升了教学水平。
学科建设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思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承担教学任务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维主要停留在解决教学问题的层面,由于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思维习惯于积极从外延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而对各种理论问题的认识深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学科建设任务以后,由于学科建设提供的不仅是某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是一种体系化的知识体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需要一种横向拓展的知识结构,而且需要不断沿着学科知识体系向纵向延伸,这样就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思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结构更加合理和科学。
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承担教学任务阶段,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无法担任硕士、博士生指导教师,以教学为主导的教师教授岗位的数量也十分缺乏,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学科建设以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仅仅地停留在一般的宣传教育层面,而是具有坚实学科基础和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不是任何一个人仅通过自己的质朴认识就能够从事的,而必须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学科化的培养,才能够胜任,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而且学科建设需要的充足教授岗位,博士、硕士指导教师的任务,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等学校学科云集的微观生态环境下,找到自我发展的位置和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齐头并进的历史发展阶段,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必须同时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三个层面来发展自己,否则就不能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征的变化,也要求教师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总体高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地位和功能,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精神实质。学科建设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培养了教师的理论思维,而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提升学科建设的意识,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审视课程教学活动,高质量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推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以上文稿来源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线)